建材联合会成功举办CCUS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规模化和集群化是CCUS发展趋势
2025年11月14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成功举办了“CCUS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围绕建材、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分享和交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及产业集群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实践和发展趋势,推动CCUS跨行业、跨领域的集群化与规模化发展。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总监、副秘书长周丽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工业项目主任潘支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华新建材集团、华润建材科技、安徽海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建材装备集团、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济宁海螺、山东金晶科技等单位代表以及《财经》杂志、中国建材杂志、淄博日报等有关新闻媒体代表40余人参加了研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主任曹元辉和NRDC工业项目高级主管赵喜龙共同主持会议。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总监、副秘书长周丽玮致辞 |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项目主任潘支明致辞 |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主任曹元辉主持会议 |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项目高级主管赵喜龙主持圆桌讨论 |
会议认为,CCUS作为全球高度关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深度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一项大规模关键减排技术,是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的可行技术方案和未来支撑碳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兜底”技术。在我国“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CCUS也逐渐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化发展前期,并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通过CCUS产业集群建设,不同行业可共享运输与封存等基础设施,构建跨行业、长流程的一体化产业链,已成为CCUS技术演进的必然方向。由于水泥行业碳排放源分散、碳源与封存地匹配度低、运输与封存技术基础薄弱,行业自身难以独立完成集捕集、运输、封存于一体的全流程项目建设,因此,我国CCUS的集群化发展是水泥行业CCUS项目推广应用的高性价比的“搭车”机遇,同时,政策引导和系统部署规划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在嘉宾报告环节中,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彭雪婷介绍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路线图将“双碳”目标下CCUS的角色定位,从战略储备技术提升为碳中和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低碳高级主管王紫唯介绍了石化行业CCUS技术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国内外工程实践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CCUS发展趋势;华润建材科技首席专家陶从喜介绍了华润建材二氧化碳原位捕集技术研发以及华润水泥(封开)全链条CCUS项目建设情况;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CCUS项目部副经理周亮从高低浓度碳源捕集技术、管道输送技术、陆相油藏技术以及多项态二氧化碳注入等方面分享了胜利油田CCUS技术进展及矿场实践的典型经验;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高级主任研究员刘道清介绍了钢铁行业碳排放和CCUS建设应用情况,并从技术成本、技术瓶颈、技术标准、源汇匹配、商业模式、跨行业协作以及安全等方面分析了钢铁行业应用CCUS面临的挑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原院长李治平教授介绍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应用案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彭雪婷 |
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低碳高级主管王紫唯 |
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陶从喜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CCUS项目部副经理周亮 |
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高级主任研究员刘道清(线上)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原院长李治平 |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与会代表围绕CCUS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产业集群规划建议、收益分配与安全监管机制,水泥行业参与CCUS产业集群的具体举措与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代表们还就建材固碳、化学利用、储能等下游碳利用技术的经济性,水泥行业“零碳工厂”与CCUS技术协同性,CCUS标准体系建设,以及CCUS项目和建材固碳减排量的核算方法学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同期,会议还组织参观了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并与齐鲁石化和胜利油田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编辑:陈苏芹
审核:朱哲、曹元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072号